二手房回暖?上月岛城二手房成交环比上涨17%,为6月以来成交最高值
10月成交数据出炉,新房二手房涨跌趋势不一!据锐理数据,10月岛城新房成交5132套,环比下滑71.4%,同比下滑31.76%,成交面积约60.49万㎡,成交总金额约94.4亿元,新房成交均价15605元/㎡。其中,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098套,环比下滑60.5%、同比下滑30.2%,成交面积约50.75万㎡。二手房方面,据青岛贝壳研究院数据,10月,青岛市二手房全部房屋成交5431套,环比上涨17%。
上月新房成交5123套,环比下滑71.4%
数据显示,10月,岛城新房成交5132套,环比下滑71.4%,成交面积约60.49万㎡,环比下滑66.3%,成交总价约94.4亿元,环比下滑60.1%。与去年同期相比,10月,岛城新房成交套数、成交面积、成交总价均下滑。
从新房成交区域分布来看,10月,西海岸新区新房成交1421套,城阳区新房成交936套,即墨区新房成交596套,胶州市新房成交565套,平度市新房成交461套,莱西市新房成交327套,市北区新房成交308套,崂山区新房成交252套,李沧区新房成交240套,市南区新房成交26套。
从各区市新房成交环比变化来看,上月,除崂山区外,其余区市新房成交均较前一个月下滑。
根据青岛锐理数据统计,2023年1~10月共计签约商品房1728亿元、1199万㎡、约104359套。较去年同期,销售金额下滑11.4%、面积下滑9.9%和套数下滑5.3%。
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098套,仅西海岸成交过千套
新建商品住宅方面,数据显示,10月,岛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098套,成交面积约50.75万㎡,成交总价约82.43亿元,环比分别下滑60.5%、59.4%、51.6%,成交均价16242元/㎡。
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分布区域来看,10月,西海岸新区新建商品住宅成交1184套,城阳区新建商品住宅成交759套,胶州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97套,即墨区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70套,莱西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316套,平度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259套,崂山区新建商品住宅成交212套,李沧区新建商品住宅成交199套,市北区新建商品住宅成交181套,市南区新建商品住宅成交21套。
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环比变化来看,上月,除市南、市北外,其余区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较前一个月下滑。
二手房全部房屋成交5431套,环比上涨17%
二手房市场方面,据青岛贝壳研究院数据,10月,青岛市二手房全部房屋成交5431套,环比上涨17%,为6月以来成交最高值。
从成交区域分布来看,10月,西海岸新区二手房成交量最多,以1319套的成绩位列各区域之首。此外,市北区成交977套,城阳区成交675套,李沧区成交558套,胶州市成交459套,即墨区成交453套,市南区成交401套,崂山区成交230套,莱西市成交176套,平度市成交165套。
从成交环比变化来看,10月,各区市二手房成交均较前一个月上涨。
从成交面积段分布来看,10月,二手房80㎡以内面积段成交占比下降4.5%,其余面积段均有上涨。
从热搜小区来看,10月,鲁信长春花园居热搜榜首,万达维多利亚湾和万科未来城紧随其后位居TOP2及TOP3。
土拍取消限价,土地市场热度有望回升
10月31日,青岛市城阳区自然资源局发布一宗商住地块的出让公告,出让公告中提到,本次拍卖的地块不设底价,采用增价拍卖方式,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竞得人。此前,西海岸、高新区等地出让的3宗地块中同样提到“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竞得人”。记者梳理发现,10月以来,已有成都、济南、合肥、厦门等热门城市对近期的土地拍卖规则进行了调整,在最新一批土地拍卖中取消地价上限,土拍重现“价高者得”规则。业内人士分析,让土地重新回归市场定价,是顺应市场形势的重要举措,土地市场整体热度有望回升。
从数据看,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,2023年前三季度,全国300城涉宅用地成交15856.72亿元,较去年同期下降26.1%;溢价率虽较去年同期3.77%小幅上升2个百分点至5.77%,但仍处于低位水平。整体来看,2023年土地市场热度仍然偏低,对限制性政策进行松绑似乎很有必要。
业内人士分析,地块限价松绑之后,土地市场整体热度有望回升;土拍冷热分化加剧,热点城市的核心地块将进一步升温。今年以来,在行业资金面紧张的背景下,房企拿地更为谨慎且更加聚焦,热门板块中优质地块的竞争优势突出,因此,不排除在地价上限被取消的情况下,热点城市的核心地块的竞价局面将会更加激烈。
一位长期从事土地投拓的人士分析,房企整体投资或将仍偏于谨慎。由于今年以来房企销售回款能力偏弱,债务压力犹存,短期内资金改善情况并不乐观,因此房企对于大部分投资或将继续持有谨慎态度。不过,取消地价上限对房企端也释放了一定的利好,能够给予房企更多的自主空间和利润空间,因此,不排除此举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部分房企的拿地积极性,大型头部房企重获拿地主动权。
评论